評論
-
書評
徐曦白:重新審視自由主義——歷史上的意識形態鐘擺?
實際上,自由主義從來不是一個統一的學説。自由主義者對當時的所有重大問題都存在根本分歧。
-
科技巨頭拼多多員工過勞死:數字時代,打工人維權的勞動法之困
互聯網巨頭擅長於將自己包裝成技術革新、引領未來的人類領袖。但它們並不擅長兑現自己的承諾。
-
Google員工的「少數派」工會,能否成為科技界打工者未來的聯合方式?
在大型科技公司內部,項目和工作組林立,很多人既是工人也同時是團隊負責人,身份與管理的複雜性讓勞工的對抗目標很難統一起來。
-
方可成:特朗普被封號——我們別再假裝這三件事
言論自由、平台審查、科技巨頭與輿論權力⋯⋯這個案例中確實也牽涉了一些沒有明確答案的問題。
-
假資訊·後真相
假作真時真亦假:人們為什麼相信假新聞?事實核查有用嗎?
野心家如何找到操縱資訊的空間?
-
評論
國會山佔領:美國大選的漫長終章
美國政治會陷入「死亡螺旋」,還是回歸體面?
-
內卷時代:無節制的投入、同質化的競爭,與中國增長模式的極限
內卷所指涉的「有增長而無發展」的現象,也代表着一種人們覺得自身陷入沒有預期的「窮忙」的社會心態。
-
梁俊彥:香港反對派與公民社會,2021要末路還是要轉型?
目前形勢,為香港反對陣營及公民社會如何繼續走下去提出三個迫切的問題。
-
中歐投資協定加速通過的背後,究竟發生了什麼?
在對歐盟進行戰略拉攏的驅動下,中國在消除市場壁壘方面作出了關鍵讓步和承諾。
-
嚴飛:解構中國現代性的傅高義,被遺忘的社會學家
大家往往更加關注他後期的《鄧小平與中國的變革》及爭論,卻往往忽略他早期的研究,以及作為社會學家的傅高義。
-
林泉忠:緬懷恩師傅高義,「中日通吃」背後的治學之道
中日關係極其微妙與複雜,而研究中日關係的難度則遠在研究中國及研究日本之上。學術泰斗傅高義是如何在三者之間游刃有餘的?
-
蕭育和:把「北一女」聖女化,到底還是父權的意淫
到底是物化、被物化;還是物化中的不平等?
-
《男排女將》與《全民造星III》:流行文化讓我們知道,我們還在這裏
比節目更勵志的本地文化產業。
-
康巴男孩丁真的「顏值扶貧」,與他身處的非對稱中國
加在丁真身上的四道凝視。
-
阿拉伯之春十年:社會主義和自由民主失敗,而中國模式成功了?
如今整整十年過去,我們仍然無法很好地表述乃至理解阿拉伯之春,這比起它對我們今日世界極為深遠的影響來說,顯得太不平衡了。
-
評論
內卷中國:習近平時代的「治理現代化」意味着什麼?
形式主義、反效果、低效⋯⋯就連中國國家監察部門都在公開文章中表示,要警惕國家治理日益出現的內卷化現象。
-
「一審不判離」:中國基層法官的釋法考量如何阻礙離婚自由
法官們似乎更傾向於將要求離婚的女性和家暴行為人送回家,或者強制她們把自己藏起來,而非准許她們想要逃出不幸婚姻的司法訴求。
-
從金基德之死說起:藝術神話下的道德豁免與性別暴力
肯定金基德的藝術價值沒有問題,但如果中文媒體一邊倒地這麼做,卻同時對他的暴行含糊其辭,這並不是一個嚴肅公正的態度。
-
楊路:GDP指標,中國特色的經濟「玄學」?
一場疫情下來,中國的全球經濟地位反而加強。但這樣的情況是否能夠持續到2021年,乃至更遠的將來呢?
-
《魔物獵人》電影風波:相比「辱華」,互聯網巨頭還有更大麻煩?
民族主義情緒暴漲並不稀奇,但除此之外,另一個聲音正在網絡輿論上逐漸崛起。
-
區家麟:有線「快樂新聞部」落幕,香港傳媒遭汰強留弱的操控陰影
有線新聞的處境,不單是一家機構的故事、也不單是香港傳媒行業的問題,它就是香港的縮影、香港的命途。
-
美國毒品「合法化」的背後,半個世紀「毒品戰爭」的失敗史?
因毒品犯罪而服刑的人數增長與時長增加並未造成吸毒率下降,這意味着毒品戰爭針對吸毒人員嚴厲的量刑機制沒有減少毒品的需求。
-
管中祥:中天新聞台熄燈,「新聞自由」之爭到底有多真?
台灣政府若只是對新聞台動刀,又未能對其他媒體一視同仁,即使不予中天換照是依法行政,也會落人口實。
-
安徽望江投河者事件:不可批評的警察和拒絕義務的國家
一個人必須安分守己,遇上危險才值得被拯救,否則就是「浪費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