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
-
【獨家】無人機賣給了新疆武警,一家德國公司的責任邊界
「要認識到出口或是貿易伙伴正在造成混亂或是侵犯人權,這對很多人而言還是太大、太抽象的一件事。」
-
武漢封城一週年
紀錄片裏的武漢封城《76天》,夾縫中定格的人性
一些細節讓萬里相隔的人們共情;一些細節又注定撞上經久的隔閡。
-
武漢封城一週年
走過孤立、恐懼與愛情,醫生、康復者和抗疫官員的一年
「有時候覺得,我死在疫情那個時刻也蠻好的,因為那時候人與人之間的心更近。」
-
武漢封城一週年
疫情中的失親者:世界向前跑,他們留在了原地
劉璐不能理解,為什麼所有的相關部門都「談疫色變」,大家说「在中國就是這樣」, 但「憑什麼只能這樣?」
-
拉閘限電,在南中國的冬天
「不插電」的跨年,電都去哪了?
-
走進體制的年輕人,漸漸成為它的一部分
體制裏的潛規則是——「明面定下的規則都可以隨便打破」。那麼,打不破的是什麼?
-
數說中國經濟2020:34萬億新基建,與未被統計的1億失業者
中國或成為少數實現2020年GDP正增長的國家之一。但高漲的除了投資和出口,還有債務與失業率。
-
中國宣佈全面脫貧後,還有哪些關於貧窮的問題亟需回答?
「政府說我不再窮了,但我仍然覺得自己很窮。」
-
數字遊民:和工作一起旅行,是現代生活的解藥麼?
趁我們還沒忘記那個自由而開放的世界模樣
-
那個聲稱採訪到朱軍的記者,和他的「獵殺受害者」同盟
「他在姿態上並不是最張牙舞爪的,反而一直強調要看證據,要客觀。但最後矛頭都落在事件的受害者、弱勢方、訴求方那一面。」
-
女性抗爭者李翹楚: 「我有英雄情結,但我幻想的英雄是我自己」
男友許志永被捕後,她被監視居住四個月,並成長為一個抗爭者,開始批判男性抗爭者對女性抗爭的忽視。
-
中國人還有「不冷靜」離婚的權利麼?
從數據看「離婚冷靜期」的合理性。
-
2020年,網絡流行語裏的中國
一邊是女性意識甦醒,一邊是內卷帶來的焦慮;虛榮裝點凡爾賽,悲憤堆砌了哭牆。
-
人物故事
花總丟了金箍棒:在中國做 KOL 就是一場幻覺
他以鑑錶走紅微博,卻說自己深諳風險控制。他不是一個勇敢的人,但想做故事的紀錄者。
-
「蛋殼」摔成的故事碎片
搬入的時候,年輕人都以為將在這個名字之下獲得一種城市中的庇護,而非陷阱。
-
小端網絡觀察
小端網絡觀察:中國metoo運動標誌性案件開庭,民眾聲援、媒體沉默
端傳媒自昨日起蒐集中國網絡輿論發言,試圖探究在缺乏本地媒體關注的情況下,網民們如何就這起事件進行公共討論?
-
青年很忙:時刻準備著,應付「大學習」
「連3分鐘的學習都堅持不下來,那應該是思想問題吧?!」
-
懷疑自己感染冠狀病毒的人
因病因不明,他們得不到系統治療和家庭的理解,復工困難,終日在恐懼與焦慮中。「那些醫生和專家知道我們的存在嗎?」
-
他拍了殺馬特的紀錄片:他們沒有被看見,卻總是被表述
「想通過穿着打扮來發泄、吸引人,就算罵自己兩句也有人跟自己說話啊,只要有人願意跟自己說話,無所謂啊。」
-
海歸青年的體制內巡遊記
回到體制,回到首都;逃離體制,逃離首都。
-
「想過一了百了,只能一忍再忍」,後疫情時代青少年心理困境
一直被隱匿的家庭教育問題和親子矛盾,在突然失常的生活和被迫封閉的家庭環境中被放大、審視,甚至爆破。
-
中國高校將篩查抑鬱症,學生們卻害怕被曝光和勸退
去辦公室的路上她就想好了策略,到了什麼也不說,咬死一句話:「老師,我不想自殺了。」
-
兩岸三地歷史課
遮蓋與偏見,中港台歷史課本的「近現代中國」有多不同?
大陸的少用政治漫畫,香港的最厚,台灣的標題字數最少。同一事件上,三地教材放大了什麼?迴避了什麼?
-
2777元替人「坐牢」一天,一場「冤案家屬」的抗爭藝術
為了聲援獄中的丈夫,唐潔在客廳搭了一個鐵籠,邀請11人體驗「坐牢」。她願意這麼做,因為她心底還想成為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