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狂舞派3》黃修平:我希望世界上有更多可以做回自己的人
對於將來,黃修平不可能不擔心,但他用一句話形容自己的新作,闖蕩在未知裏。
-
台灣國安局換將,台海在習近平任內的角力新局?
國際情報界有關中共20大情搜大戰將隨之起跑,國安局可否在這場情報中,既一枝獨秀,又贏得國際合作?
-
我的面試官不是「人」: AI 面試求職記
人被機器挑選,然後成為養料
-
消失的丈夫,出走者的工會:印度家政女工故事
當女性走到一個無法回頭的臨界點,她就會選擇出走。在印度,出走卻不意味着家庭噩夢的結束。
-
恒大汽車股價奇跡,與許家印的朋友圈
鬥地主高手許家印明白,只要還有觀眾在看他的戲,恒大就有希望撑過眼前的困難,等待史無前例的資本海嘯,把它送上另一個台階。
-
Clubhouse「兩岸房」三日記:如果沒有牆,我們會跟彼此聊什麼?
有人戲稱,Clubhouse意外引發「1949以來兩岸最大規模的和平對話」,許多人第一次聽見了來自「對岸」的真實心聲。
-
中國賀歲檔大噴發:誰能挑戰好萊塢?誰撞上疫情大外宣?
你所在的社會,就是最理想最恰當的歷史選擇——這樣的電影導向雖非精準策劃,但在疫情今日直接呼應大外宣敘事,引發連鎖效應。
-
再訪莊祖宜:「他們就是要攻擊想做橋樑的人」
「我們還有沒有可能做世界公民?談世界好大。或許唯一的辦法是,落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當中。」
-
關於COVID-19疫苗,中港台最關心的六大問題
中國大陸產的疫苗可信麼?能為香港帶來群體免疫麼?台灣的疫苗將來自哪裏?中國的疫苗外交在港、台形成了怎樣的迴響?
-
《你好,李煥英》:是新一代的女性電影,還是年輕人的自我感動?
一個「俗套」的穿越故事,卻賺足了眼淚;導演賈玲未能完成的任務,觀眾卻替她完成了。
-
合成器以後:遊戲音樂的故事
進入2000年代,遊戲中可以出現製作人想要的任何音樂,但對我而言,90年代的許多遊戲音樂總是有種當代遊戲中少見的氣質。
-
三顆桔子,一鍋盆菜,流亡港人的年節餐桌
抵達英國後,他煮了一煲滷水,一直用到現在,他搬去哪裏,這煲滷水也跟著去哪裏......
-
屈從與失語:為什麼女權主義者會反對色情作品?
色情作品引發的矛盾不只是自由與平等之間的矛盾,而是自由這一原則內部的矛盾——男人的言論自由扼殺了女人的言論自由。
-
跟金像獎美指找戲服:沒有這家店,香港電影的後果不堪設想
20多年來,玲姐的「衣常足」作為香港唯一戲服租賃公司,支撐了業界服裝供應重要一環,然而當時代變了⋯⋯
-
緬甸軍方和民盟的「攬炒」式危機,讓北京的謹慎路線陷入尷尬
當下的緬甸民眾抗爭,對北京來說是棘手的「深水區」,將謹慎穩妥的「悶聲」選擇變成了尷尬的燙手山芋。
-
微信求生記:炸群、轉世,以及公共生活的實踐
人可以向工具屈服,也可以改造工具
-
專訪「翻譯家」李靜宜:1989年以來,最了解李登輝的人
不到三十歲便開始擔任李登輝的撰稿人,歷經四任總統,身為專業譯者的李靜宜,此生做過最長的一份正職工作,還是替總統「翻譯」。
-
專訪國際政治學者時殷弘:中美戰略競鬥的起源與未來
「從世界史角度考察,兩大強國尖銳對抗、尖銳競爭,如果沒有一些可以說特別難得的條件,兩強關係的穩定必然終吿傾覆。」
-
被疫情改變的生活
在不確定的時代保護孩童,從屬於他們的「正確遊戲」開始
為了玩而去玩的遊戲,漫無目的的遊戲,打破你的秩序的遊戲。
-
好萊塢選擇向影院說再見,Streaming 是真救贖嗎?
《WandaVision》成績喜人,《神奇女俠1984》為 HBO MAX 打強心針,好萊塢似乎已經快要背叛電影院了。
-
專訪《佔領立法會》《理大圍城》創作團隊:當校園恍如廢墟,人們匿藏與逃生…
表現示威者狀態的鏡頭裡,微妙的神情和眼神,本能講述很多東西,但一打上馬賽克,就失效了⋯⋯
-
你會不會跟我一起走?大離散下的香港戀人們
「對太太來說,她希望離開政治困境。於我,是離開流著血的抗爭者。」
-
愛情是真的還是假的?2021年帶著疑問的情人節電影片單
用電影憧憬愛情,還是用電影滿足失落?反覆盤算之後我們決定為你推薦以下影片。
-
岑寧兒專訪:不想做明星,我只是想唱歌
「站在台上,幾多人知道我們燃燒了什麼?我們是否記得我們為什麼站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