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
-
為黑人出聲——2020年裏那些讓人難忘的 BLM 抗爭音樂
如同在所有的平權鬥爭中一樣,音樂是 BLM 運動的預言、紐帶、產物和永不磨滅的迴響。
-
渣男也是成佛道?聽精神科醫師講講太宰治的藥和酒
身為一個精神科醫師兼書迷,我必須指出,太宰這段期間不時「斷片」的文字,「完全顯示嗑藥太多的戒斷症狀」。
-
音樂人專訪
說完道別之後,相信重逢——當我們和 RubberBand 談起新專輯
無法迴避的兩年,一首歌接著一首歌,新專輯《i》是這樣誕生的。
-
對話
遭遇種族歧視後,我在柏林策劃了一場影展
無論對政府和警察有多麼失望,我對文化依舊懷有信念。公權力不作為的地方,恰是藝術和公民社會最需要行動的。
-
看懂《靈魂急轉彎》,中文世界的你確定沒有表錯情嗎?
飲下這碗內核保守的「美式中產雞湯」,但那「看山還是山」的感悟,是人人都有機會獲得的嗎?
-
年度文化人物
台灣給她一百個標籤她都撕得掉,李屏瑤說同志身分是最大祝福
當後來離家的父親在高速路上憤怒飆車,兩歲的她在後座抓住母親的手:「不要怕,我保護妳。」
-
《拆彈專家2》是硬核港片回歸?台灣人心中的電影「港味」回來了嗎?
邱禮濤顯然察覺到香港警察形象在近年急速惡化,於是他扭轉了作法,剎那召回好久不見的港產片精神。
-
我們的活法就快不一樣了:迎接後瘟疫時代6大建築空間動向
家、城市、學校等等都會變,後瘟疫時代,我們需要冬眠穴居但又能保持跟外界的連結⋯⋯
-
焦元溥講傅聰:但他只想當音樂家
有聽眾舉手問傅雷家書,大概是苦笑吧,傅聰說「其實我已經七十多歲了。」
-
電影評論
《水漾的女人》:遊走在柏林水濱的奇幻愛情故事,也不能脫離政治現實
寶拉·貝爾飾演水妖拿下柏林影后,用奇幻愛情反映柏林城市整合的難題
-
萬能青年旅店唱了什麼?直到你看不見看不見方向的人們
這一次,我們甚至沒有浪漫可以裝飾⋯⋯
-
伊格言:2021年,數位極權的三種未來怎麼走?怎麼辦?
數位之曠野,你和我,誰遭沒頂,誰能生還?
-
電影這一年
全球捱瘟疫,台灣電影卻在這一年畢業了⋯⋯
台灣電影於2020掀起熱浪,全球形勢、中國與香港、本土因素各給了天時、地利與人和⋯⋯
-
年度文化人物
盛世下的香港死亡直播:導演郭臻最想拍的
2019之後,電影上,香港人想要怎樣的娛樂?
-
音樂人謝宇威專訪:當客語文化成為顯學時
生活和事業的高低起伏都對他產生了影響,他說即便被封殺,也從未將恨寫進作品裏。
-
解讀中國
2020 瘟疫變東風:我們不去電影院之後,中國電影竟然大局初定?
中國電影趁疫期三分天下:主旋律片全面開花,串流平台甚囂塵上,傳統電影手握重兵,我們未來的劇本便是三者的交鋒與合作?
-
流行樂與留聲機
聖誕歌單:香港人 say goodbye 的8種方式
恐懼,避難,不捨,憤怒⋯⋯終至流亡。香港人的離散在這些樂聲中可有結局,你同我說過幾多次:再見。
-
年度文化人物
在大疫之年的中國鋌而走險!——五條人樂隊帶來的意外希望
「知道五條人之後,我想開啟一種新的人生。」
-
文化觀察
《一秒鐘》撤檔、刪減與低調公映:專屬於中國影迷的創傷式觀影體驗
《一秒鐘》不是第一部迫於審查壓力而遭到刪改的電影,它被刪減的經歷與故事內容卻產生了不言自明的互文。
-
娛樂圈女星的台灣金箍咒:五十年來,被公開的秘密夢想
新世紀到來之前,我們可曾擁有過別人媽媽、女友、女兒想像之外的女星?
-
間諜小說大師勒卡雷也走了:殘酷世界是怎樣運作的
我們該慶幸他沒有妄想成為一個改變世界,希望世界變得更美好的間諜,而成為一位用通俗小說啟發我們思考生存這命題的偉大作家。
-
從金基德之死說起:藝術神話下的道德豁免與性別暴力
肯定金基德的藝術價值沒有問題,但如果中文媒體一邊倒地這麼做,卻同時對他的暴行含糊其辭,這並不是一個嚴肅公正的態度。
-
唯有寫作使我快樂──專訪胡晴舫
在全球化的時代,身為一座島或活在一座島,我們該如何面對生命中無可避免的空茫浪蕩?
-
趁疫情奪色情串流王冠:Pornhub要為血鑽石付多少代價?
踩法規紅線的內容已多次使 Pornhub 受到強烈挑戰,但 Pornhub 高超的公關策略卻讓自己一次次躲過輿論襲擊⋯⋯